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:“看得见的和谐比看不见的和谐更美。”这一真知灼见经历了千年风雨洗涤,更显智慧的光芒。
要理解其背后内涵,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“看得见的和谐”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,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自由地相处,既无偏见亦不显优越,社会所呈现出的“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的和谐便是一种看得见的和谐,是一种美。然而大多数时候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。现实中,由于个体的喜怒哀乐亦或是个性的种种差异,尤其是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日趋膨胀,人的功利性需要下,这种和谐往往是表面的,如同镜花水月一点即破;甚至这种和谐只是勒庞笔下“群体无意识”的产物,个体走向平庸与麻木。
而造成这种“看得见的和谐”的虚幻性便是由于人们缺乏另一种更美的“看不见的和谐”。其反映的,便是一种本真自然的状态。缪尔曾言:“走向世界,我发现,就是走向内心。”个体“看不见的和谐”指的便是人内在的和谐发展,即“肉体我”、“精神我”、“社会我”所形成的平衡状态。它并非刻意而为,而是在阅历与体验的沉淀后形成的平衡。它并不如同初生时,好似一张白纸,而是像是一抹白光,经棱镜折射便绽放光芒。因此,这种“看不见的和谐”比“看得见的和谐”美得多。在这个层面上,不仅是个体本身,人与自然形成的并不可以而为,仿佛从一开始就有的和谐状态也成为一种“看不见的和谐”一如卢梭与瓦尔登湖之间的和谐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看不见的和谐”与“看得见的和谐”并不是一元对立,非此即彼的。人与人之间真正“看得见的和谐”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,好比必需的泥土,身处其间的个体提供了更好的和谐发展自我的条件;同样,个体“看不见的和谐”会使个体褪去身上的矫揉造作,褪去一切宗教信仰上的偏见。若越来越多的个体成为这样意义上的自我,便自然地促进社会“看得见的和谐”了。
因此,“看得见的和谐”与“看不见的和谐”都有助于不断促进个体自身的发展,并由此推进社会的前进,形成一种美的循环。于是,如何做到“看不见的和谐”与“看得见的和谐”,并权衡好两者关系,便成为了需要着重权衡的问题。
统编版小语三下《7.鹿腿和鹿角》课件_3语刘玲兰
统编版小语三下《10.纸的发明》课件_3语刘玲兰
Unit3集体备课教案_3英鲍巧玲(2)
Unit3集体备课教案_3英鲍巧玲(1)
2 吃水不忘挖井人(生字讲解)
2 吃水不忘挖井人(课件)
4 小公鸡和小鸭子(听写)
4 小公鸡和小鸭子(生字讲解)
4 小公鸡和小鸭子(课件)
4 小公鸡和小鸭子(教案)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